雜貨

compressed6000元 城大評議會對校友的六千元很感興趣

城大評議會對校友的六千元很感興趣

自從香港政府屈從民意,決定向市民派發6000元以來,很多商家、機構都瞄上了市民這筆飛來的「橫財」。今天就收到一封香港城市大學評議會發給校友的電郵,電郵呼籲校友把6000元捐給評議會。
%2525E6%252596%2525B0%2525E6%2525B5%2525AA%2525E5%2525BE%2525AE%2525E5%25258D%25259A%2525E9%2525AB%252598%2525E9%252590%2525B5%2525E8%2525BF%2525BD%2525E5%2525B0%2525BE 死者在哪

死者在哪

(新浪微博banner) (騰訊朋友banner) 香港有祈福黨,大陸也有。他們的共同點是欺騙。不管是新浪還是騰訊,都只有「為傷者祈福」,死者呢? 是根本沒有死者,還是死者不值得新浪、騰訊送上祝福? 無論發生甚麼天災人禍,只要你人在中國,你就不可以「選擇」死。以前你不能死,是因為你還沒交黨費,如今你不能死,是因為你的死已經讓你構成了犯罪。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你有責任活著為祖國裝飾出更美的數據,你有責任活著為黨唱出熱情洋溢的讚歌;而你的死,洩漏了國家機密,給國家增添了麻煩,為西方反華勢力提供了機會。這就是反黨賣國!

facebook

如果這都叫有趣

王小波說過的三大人生價值,其中之一就是有趣。看了明報翻譯CNN的報道《半數facebook用家常看舊愛網頁 調查綜合十大有趣網上社交現象》(10 fascinating Facebook facts),我覺得實在有必要給寫這篇報道的人上一堂課:如何叫作有趣?
9916018 839466d081 魔法擂台沒魔法,觸此彼動是心理遊戲

魔法擂台沒魔法,觸此彼動是心理遊戲

看了開頭兩集魔法擂台,雖然當中的魔術並不是全都明白,但仍是發現破綻不少,且又感覺太悶,之後就再沒看過。最近聽說第五集鬧了點是非,雖然一直都認為這類節目都喜歡自己製造一些是非來托高人氣,但還是忍不住找了幾段第五集的片來,看看究竟發生甚麼事。 是非的來龍去脈基本上搞清楚了,原來又是評判和參賽者不合。然後發現同一集有個「觸此動彼」的表演,網上看法很兩極,一邊是覺得很神奇,另一邊卻又覺得是「做媒」(北京話「請托」)。其實那個表演既不算神奇(因為我這種門外漢都看得明白),也沒有做媒(那個表演如果是做媒,就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了,哪有機會上去表演)。 這其實是一個心理遊戲。 「不需要做任何臉部表情,只要記著」 表演者在一開始說了上面那句話,是破解這個魔術的關鍵。如果表演者即時做出表情,那這個魔術就失敗了。因為這個魔術的關鍵就在於時間差。 這個時候觀眾以為魔術還沒開始,表演者還特地用右手在那女人面前掃了幾下--這是做給觀眾看的,給觀眾心理暗示魔術還在準備階段,同時也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右手上。就在這個觀眾不留意的時候,表演者已經把他的另一隻魔爪伸向了女人的背後。 表演者之後再裝模作樣地走去戳另一個女人的背。 現在明白了吧,表演者其實把兩個女人都戳了,但有時間先後之分。 弄清了這個魔術的「秘密」,就可以看看這個魔術的最後一步了。 魔術的最後,出現了一個轉折,不玩「觸覺」了。前面表演者不斷向觀眾灌輸,這個魔術是關於觸覺的魔術,連名字都叫「觸此彼動」。而觸覺其實只是一個包袱,現在到了表演的最後,這個包袱要抖出來了。 「你應該感受不到任何觸覺吧」 這話是沒錯的。最後表演者確實沒碰那女人了。但正如前面所說,這個魔術的關鍵在時間差,他要做的手腳早就做好。那麼,你想想看,表演者甚麼時候碰過那女人手掌心? 讓我們回到這個魔術一開始的時候。沒錯,就在一開始的時候,那女人已經失去貞潔--哦不,是她的手已經髒了。 一個腦子正常的人都知道,那麼輕輕燒了幾秒,怎麼可能燒出黑點來。兩個協助表演的女人雖然可能不是「媒」,但是對這個表演全無懷疑,任人擺弄,由此所展示出來的智商實在低得可憐。 所以,正如有人在youtube說的那樣,這個魔術只要看第二次,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就算沒看第二次,也不會相信一個人手掌心會這樣就燒出個黑點來。表演者以為很高明,其實是弄了一個很大的破綻給人家去破解。 這個「觸此彼動」雖然不是「做媒」。但是魔法擂台這個節目還是到處都有「做媒」的痕跡。CCTVB和CCTV一字之差,卻絕對是一個德性。 例如: 這個: 還有這個: 「魔法」和「魔術」是有分別的。魔法是真的超能力,魔術卻只是假的障眼法。當然,這世上沒人會真的魔法,大衛高柏菲也只是魔術師,而不是魔法師。

9914731 e383d88669 m 一位恐怖大師的殞落--悼拉登

一位恐怖大師的殞落--悼拉登

拉登,原名「奧薩馬·賓·穆罕默德·賓·阿瓦德·賓·拉登」,簡稱「賓賓賓」,於一次美巴軍事行動中遭當場擊殺,享年54歲。此消息得到其「好友」,美國白色房子的現任主人,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二世的證實。
9903788 6923ff4c81 m 出版界醜聞

出版界醜聞

無論書名、封面設計都極之相似的兩本書,左邊的一本於2010年12月面市,右邊的一本於剛剛過去不久的2011年3月份面市。兩書最不相似處乃在於出版社、作者之不同。 我驚訝於竟有出版商、作者不以自己的產品和別人的產品長得很像為恥,而且,還明顯的有意去模仿「致敬」。寫作、出版,不是一個講究創意的行業嗎? 而《上流力》這本書,除了標題和封面值得一抄,其他大概也沒什麼可抄的。這本書對於「脫宅」成才其實沒有多大的參考意義,那只是編輯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夫,但它如今卻扮演著書籍設計方程式的角色。如果該書的作者將此引為自己的光榮,那又是另一個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