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

9966455 a2b2d7c97c 性格分裂的TVB

性格分裂的TVB

劇中角色避用「妓女」之類的侮辱性稱呼,以「一樓一」、「鳳姐」代之,而TVB的字幕卻「不失霸氣」地堅持使用「妓女」一詞。 如果TVB字幕組認為「一樓一」、「鳳姐」是廣東話俗語,只有「妓女」才是書面語,才配出現在螢幕上,那我只能提醒TVB字幕組,你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嗎?這是戲劇!你們是在做字幕呀!做字幕是不是應該忠實表現角色語言呢? 問題當然不在那個詞是否有侮辱性質,而是與角色對白是否相符。 做字幕當然也要考慮受眾文化背景(TVB的字幕可能是做給北方人看的),但也不可以脫離戲劇、角色亂做一通。如,此劇中,胡炯炯飾演的角色再怎麼出身基層,也是一個受過香港高等教育而且「懶高貴」的大律師,怎麼可能說出「妓女」兩個字來。

7392040 69dec88e48 劣質中文

劣質中文

伍家謙在紀念他師傅伍晃榮的文章中提到伍晃榮對中文的一點見解:「乒乓是乒乓,不是乒乓球或乒乓波,是哥爾夫而並非哥爾夫球;一級方程式後不加『賽車』、格蘭披治後沒有『大賽』」,認為後者都是劣質中文。 那麼啤酒和芭蕾舞呢? 無論是乒乓球、哥爾夫球、一級方程式賽車還是啤酒、芭蕾舞,其實都是用同一個構詞方式:將英文音譯過來作區別語素,後面加上屬類語素。這其實是外來詞常用的構詞方式。 有人說「乒乓」已足以表達一個概念,所以後面的「球」是多餘的。這是從英文的角度來思考,在英文中ping pong確實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後面不用ball,但在中文裡,乒乓是純音譯過來的,它究竟是甚麼東西對於漢人來說不好理解,所以後面加個「球」表示乒乓是一種球類。哥爾夫球、一級方程式賽車、啤酒、芭蕾舞都是一樣的道理。 「前一個語素足以表達一個概念,所以後面的是多餘的」也不是中文的特點。如果以這種思維看中文,有幾種構詞方式都該推翻。比如聯合式構詞就是將兩個相同或相近的語素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詞,「道路」的「路」難道是多餘的?又比如加後綴的構詞,後綴是虛化的,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意義,難道「桌子」的「子」是多餘的?重疊式更是將兩個相同的語素組合在一起,難道「星星」的「星」有一個是多餘的? 有一點不能否認的,中文確實是相對簡潔的文字,但主要不是從構詞上來說,而是從句子層面上來說。也正因為這種簡潔,所以中文常常被人說不夠嚴謹,不夠科學。這裡就不作論述了。 然後又有人說把「啤酒」、「芭蕾舞」和「乒乓球」、「哥爾夫球」、「一級方程式賽車」放在一起是「牽強比附」,說「啤」有多個概念,所以加個「酒」字可區別「啤梨」、「啤牌」。首先,我前面已經說了,這些詞都是用同一類構詞方式,所以這不是「牽強比附」。 說「啤」字後面加個「酒」字是為了區別「啤梨」和「啤牌」就實在是xxxx(這裡省略一萬字),一來第一個把beer翻譯成「啤酒」的人,他是沒有考慮過要把pear翻譯成「啤梨」的,更不會想到poker要翻譯成「啤牌」;二來這種所謂的區別作用只能在香港用語中體現出來,因為普通話(或國語)都沒有「啤梨」和「啤牌」的說法;第三就是在英文裡beer、pear和poker都是很好區分的,如果真要在引入後加以區分,也不用加「酒」、「梨」或者「牌」,直接音譯成不同的字就行了。 再拿「乒乓球」來說,在中文裡起區別意義的不是「球」字,而是「乒乓」,這就是說有很多種球,而其中有一種叫做乒乓的。 其實「乒乓」後面確實可以不加「球」而不影響傳意,只採用音譯的漢語詞也不是沒有,比如「葡萄」後面就不加「果」(但廣東人說的「菩提子」是加了「子」的),而且大家也習慣了這樣說。在翻譯上來看,中英文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翻譯時有增有減是常事,當然這裡說的其實不是翻譯,在漢語學裡面這些都叫外來詞。如果有人非要說「葡萄果」不可,也是沒有問題的,加不加「球」和加不加「果」都不至於是「劣質中文」,當然加三聚氯胺就真的是劣質奶粉。如果這樣都是劣質中文,我們這些現代人真是滿口的劣質中文,該撞豆腐一死以謝天華。最主要的還是語言習慣的問題,有人可能有語言潔癖,這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理解為「有堅持」、「有見解」,但不宜推廣,也不能因為自己有潔癖就說別人太髒。再嚴格點來說,只要是純音譯過來的外來詞就已經是「劣質中文」,參考肥皂劇《幕後大老爺》,高爾夫球實在應該叫「擊走」--是否杜撰就是另一回事了。我覺得叫「入洞」會更形象一點。 伍晃榮最成功的其實不在於他對語言的要求嚴格,而是他背離以前報導體育新聞的死板方式而別出心裁,這是一種創造。如果我是伍家謙,我會覺得這是我最應該向他學習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超越師傅--當然,對於中國人來說,超越前人尤其是超越自己的師傅是很忌諱的。最後我還能說的是:當然,我也不是伍家謙。

強橫的後勁?

無意中聽到新聞報導員用「強橫」來形容「後勁」,感覺不太對勁兒。 「強橫」的意思是強硬蠻橫,用來形容人的態度。而形容「後勁」應該用「強勁」。我估計,產生這種誤用可能是誤以為「強勁」就是「強橫的勁」的縮寫。 順便一提的是,在粵語中,「強橫」的「橫」和「橫豎」的「橫」發音是相同的,但在普通話中,兩者的音調不同,前者是去聲,後者是陽平。 我google了一下「強橫的後勁」,發現此詞絕大部分來自港澳地區。所以大家都這麼用的時候,我不能說那個報導員用錯了。 可能有人不喜歡我糾錯,上一篇<小妮子很窩心>,有一個人就給了很糟的評分。這類文章可能比較悶,不得人心,但是我脾氣怪,給我再低的評分都要寫。如果我糾錯糾得不對,請提供你的看法。

小妮子很窩心

發現有幾位香港blogger最近都用到了「小妮子」一詞,覺得有些奇怪,因為印象中「小妮子」應是北方方言,不僅不像是香港的慣用語,而且也不像是粵方言的慣用語。你也許會說,無論南北,書面語都一樣。但事實上,「小妮子」常用於口語。 於是上慧科查「小妮子」在香港媒體上的出鏡率,發現自2005年來三年中有1406篇文章用到了「小妮子」一詞。這個使用率實在不低。反而,同樣的時間內此詞在大陸媒體上的使用率不足一千,只有970篇文章。 「小妮子」是甚麼意思呢? 一,舊時指奴婢。 二,稱呼年輕女子。 三,黃毛丫頭。常附帶輕視之意。 (參考「國語辭典」,「漢典」) 依我看,「小妮子」應該等同於粵語的「靓妹」。這個詞可不能亂用,你若比人家年青卻稱呼人家「小妮子」就是長幼不分了。你可能見過小學生扮成熟稱呼中學女生為「靓妹」,但這不是正確的用法。 其實近年還有一個詞在香港很常見,常見得有些奇怪,就是「窩心」。「窩心」一詞也是北方方言,意思和「窩火」差不多,到了香港卻反了過來,意思是「感動」、「貼心」、「幸福得無法言語」之類。比如香港的「小妮子」(錯誤示範)生日那天收到男朋友送的禮物,感到很幸福,她的日記上就會寫「今天很窩心」。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不少的香港流行歌中找到港式「窩心」。 另外,根據慧科搜索的數據,2005年至2008年,「窩心」一詞在香港報刊中出現了2944次,在大陸報刊中僅出現了977次。在慧科上面我還發現,大陸媒體也有用錯「窩心」的情況。

看潮

看得出,考評局是嘗試用詞彙學的方法來解釋潮語的,但他們忘了詞義並不總是等於語素義相加,有時難免出錯。我對潮語也略知一二,看了會考試卷上的那道題目後卻並不覺得他們錯得離譜。 1, 「閃」:與「躲避」相近,例如「快閃」指快離開。(「閃」的真正解釋是指「逃走」,與「潛水」近義。) 「躲避」和「逃走」近義,反而「躲避」一詞較中性,符合「閃」的感情色彩。其實就連「香港網絡大典」對「閃」一詞的解釋也說是「閃避」之意。再看看網絡大典提供的例句: 怎麼閃,同學始終都會遇見。 例句中的「閃」解為「躲避」比解為「逃走」更佳。 反而,「閃」和「潛水」的詞義相差得遠了點。 2, 「潮」:意思是「合乎潮流」。例如,你好「潮」即是你好「yeah」、你好「in」的意思。今年此詞風靡年青一族,已取代2006年的「yeah」和「in」。(「潮」的真正解釋是指「十分入時,追得上潮流」;另一意思則作反語,帶有貶義,指「與時代脫節」。) 「合乎潮流」不就是「追得上潮流」嗎? 3, 「O嘴」:指嘴部因驚訝而變成圓形,近似英文的O字,與「目瞪口呆」、「張口結舌」意義相近。(「O嘴」的真正解釋是指驚訝得嘴唇張大如英文字母O字的形狀。) 請問,試卷的解釋和所謂的「真正解釋」有甚麼分別? 4, 「屈機」:「屈」指屈服,「機」是電子遊戲機。「屈機」指玩遊戲者因無力取勝而屈服。(「屈機」的真正解釋是指任何使用建制上的漏洞而使事件得以達成的手段,後來引申一方用某種方法迫使對方無力反抗,而非試卷中所指的「玩家因無力取勝而屈服」。) 這個詞的解釋大概是卷中唯一解釋錯誤的地方。試卷的解釋只說出了詞的本義,而沒有說出引申義。但「屈機」最常用的是其引申義,也就是說其本義並非其基本義。本義是詞的最初的義項,基本義是詞的最常用義項。不提供基本義的釋疑是不完整的釋義。 另外,試卷對「屈機」本義的解釋也不太準確。「屈」應改是主動態的「使屈服」而不是被動態的「被屈服」,也就是說「屈機」是用來形容贏者而非敗者的。 而所謂的「真正解釋」也只是說出了該詞的引申義。至於是「使用建制上的漏洞」還是其他方法似乎並不是該詞詞義所必須的。比如,在大學校園裡經常聽到某某同學在某學科「屈機」,難道是說他利用「建制上的漏洞」? 不過,網絡大典的「屈機」條目下的解釋就非常完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