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

非人(二)

歷史,分兩部分考,每部分三道題,有三個小時作答。 中史,分兩部分考,每部分四道題,有三個小時作答。 通識,也分兩部分,每部分四道題,有兩個半小時作答。 歷史和中史,時間相同,題目數量不同,但都要求每道題至少寫兩頁半的內容。中史和通識,題目數量相同,時間不同,但都要求每道題至少寫兩頁半的內容。 香港的教育已變得”不像”應試教育。但香港的考試呢?依我看,香港的考試應有奧林匹克一樣的口號:更快,更強,更high。所謂high,如你所知,就是要像喝高了一樣,使自己產生幻覺。除了我之前說過的在上考場前要閹割自己,此外在考場上還要催眠自己,令自己相信眼前的題目都是一道道可口的美食,令自己相信我們不過是一臺臺高速運作的寫字機器–如果做到這一點,那麼前面那一點可以省略。 今天,通識老師說了一句足夠諷刺的話:你還拿著筆在想?你不能再想啦,一提起筆就要不斷地寫。一個怎樣的考試,決定了一個怎樣的教育。為了讓我們在考場上不需要思考,直接習慣性地寫出來,那麼教育只能是一個訓練我們成為機器的過程。考場上沒有天才。天才需要訓練,但天才不是靠機械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 我不反對考試。像人們說的那樣,除了考試,找不到更好的方法篩選人才了。但我不喜歡考試,而且不是普通的不喜歡。三個小時內寫三道題勉強可以應付,但做到第四道題的時候,我就開始想嘔了,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此情此景就好比在三個小時內和如花進行四次親密接觸一樣。古人早就發現,三是一個關口。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感動得受不了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就憤怒得受不了了。但是,教育當局似乎認定了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教育當局作為這個”天”,在降大任給我們之前,先苦我們的心智,勞我們的筋骨…… 我不喜歡考試,但我也沒有辦法。在考場上我不是天才,在考場外我同樣也不是天才。我沒有像陳易希那樣的特長,所以也不能做一個飛人,直接從中五飛到大學去。老師看好我,家裡對我充滿期待(把脫貧重任交給未來的我了),可是我對考試越來越厭惡。我討厭這非人的生活,非人的考試。 或許,我家脫貧無望了。而我的出路又在哪兒? [tags]考試,教育[/tags] Technorati : 教育, 考試

9990839 b6df516cbd o 讀者已死

讀者已死

世上最奇怪最荒誕的考試題目,是閱讀理解。 世上沒有一個讀者敢宣稱揣摸透了作者的真實想法,除了「閱讀理解」的出題者之外—-他們根本算不上是讀者,只是毒者,毒害讀者的人。「閱讀理解」的出題人除了創造了「閱讀理解」這種荒誕不經的題目之外,還準備了一套答案并定之為標準答案。你的答案未必準確,改題者也未必一分不給,但只要你的答案與標準答案稍有不同,你就得不到滿分。改題者還要裝出一副很開放的態度:你看,你的答案就算和標準答案不同,我們還是會給你分的。 作者已死,是說作品出來以後,作者便不再肩負詮釋作品的責任。每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這一千個之中也沒有一個符合莎士比亞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但這并不重要。莎士比亞要是告訴誰,只有他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才是正確的哈姆雷特。那麼莎士比亞恐怕就不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劇作家,而早已被一千萬個哈姆雷特折磨成神經病了。 記得幾年前大陸的青年才俊韓寒說過一件事。他的文章被某校用來作中文試卷的閱讀理解,其中一題是要分析作者的想法,結果韓寒做錯了。一個出題者竟然比作者更清楚作品的含義,多麼荒唐啊!出題者何德何能? 現在的中化聆聽也用這一套方法,就是要你揣摩說話者的意思。話中有話,弦外有音……聽者稍微單純點都不行。你們要是覺得我說話陰陽怪氣,那不能怪我,就是這聆聽訓練練出來的。什麼奪命四式,基本上就是玩文字游戲,到處是陷阱,差一個字答案就完全不同,我實在不清楚這樣的中文教育有什麼意義。畢業了,大家一起研究「我要做好呢份工」背後的含義?我想,以後人類的進化方向大概是,多長幾個耳朵,或者多長幾顆心;這還不夠,還要借助科學,發明一種翻譯機器,能夠分析說話者的內心並把正確意思告訴聽者,雖然大家明明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大家說的話都越來越難懂,真的就巴別塔了。 但是中化聆聽詭異的地方是,你不能完全拋下你原本的單純。有時候聽者有意,言者卻無心。想得太多反而會錯。 讀者早已死了,只有出題者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