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教學

關於普通話教學的幾個問題

1,香港學生的中文能力是否比較低? 中文能力可從對詞彙、語法的掌握進行衡量,但實際地進行比較並不容易。我不清楚有無人對此進行過專業研究,但大部分人都感覺並相信香港學生的中文能力是比較低的–這基本上已是一個共識。 2,普通話教中文能否提升中文能力? 理論上普通話比較接近現代漢語語法,掌握普通話就是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現代漢語語法,也就是說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文能力。但事實上無論是用普通話還是粵語教中文,教的都是現代漢語,在書面語上並無本質區別。而學普通話和用普通話教學也是兩個概念,不能等同。以普通話教中文的前提是師生對普通話的掌握已達到一定的聽講能力,否則更可能帶來反效果。 理論上學好粵語也能提升中文能力,因為學好了粵語就能分辨哪些是粵語方言哪些是規範用語。 在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的大陸,也存在不少中文很差、辭不達意的學生。造成中文能力低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教學語言上。 3,普通話是否等於中文? 「刁民公園」的葉一知已回答過這個問題: 普通話只是漢語的方言之一,是中文的一部分,並不等於現代漢語,更不全等於中文。 普通話是通行全國的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但不能說是漢語方言之一。通常而言,普通話只是一種語音規範,但不代表它是中文的「正確發音」,更不等同於中文。 粵語也不是「漢語族的以下的的一支獨立語言」(這句話本身的邏輯就有問題),它和其他方言一樣是漢語的分支,而漢語這個名稱其實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各方言雖然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差異,但彼此之間有相通之處,屬於漢語系統之下,並非獨立。 因此,有必要分清共同語和方言的概念。共同語和方言是相對而言的,而方言也不依附於共同語,它們之間也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但就全國的地位而言,共同語肯定高於方言。 4,語言有無美醜之分? 根據社會語言學,語言有美醜之分,但這屬於人的主觀判斷。比如有的語言抑揚頓挫,通常會贏得「詩的語言」之類的讚譽。社會語言學並不從事語言美醜的評價,而是研究這些評價背後隱藏的意義。用甚麼教學語言,美與醜不應是一個參考因素,否則反會引起無謂的爭議。曹景行就幹了此等蠢事。無論說用粵語還是說用普通話教中文較能體現中文之美,都是以偏概全,因為事實上有的詩用粵語讀比較押韻,有些卻用普通話讀比較押韻,甚至有的只能用客家話讀才能押韻。平仄也是。 5,方言可否入文? 要視情況而定。比如法律條文、政府政策就不宜用方言,否則就是政府跟自己過不去。至於報刊雜誌,那要看受眾是誰。 方言入文有壞處也有好處,壞處是影響溝通,好處是使中文更為豐富,所以應有所取捨。比如,正規的寫作不應將「十元」寫成粵語的「十蚊」,但是像粵語的「雪糕」則沒有必要非寫成北方用語的「冰淇淋」不可。事實上,共同語也會吸收一些方言詞彙,方言也會反過來吸收共同語詞彙,未必是某一方打壓另一方產生的結果。 眾所周知,很多文學大師的作品都曾使用方言詞。至於「你走先」這類粵語語法,雖與規範中文語法不符,但並不影響溝通,也無傷大雅。美醜之說更是十足的無稽之談。 6,粵語更接近於古漢語? 理論上說,歷史上北方時局較亂,經歷多次的民族交融,北方語言已經失去原來古漢語的面貌。有研究說,粵語比較接近唐宋語言。這點我不懷疑,但是別忘了就算唐宋時期,也存在方言。何況誰說唐宋語言就是最純樸的漢語?有人研究過,連唐太宗都有可能是胡漢混血兒。唐朝盛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唐宋語言可能大量吸收了外來語。如果非要爭論哪種方言更接近古漢語,請把客家話也加入進去,因為客家人在五胡亂華後就已大舉南遷。當然,不要忘了南方遠離中土,也有很多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