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毒不》對於女性來說,絕對是一部恐怖片;對於男性來說,可能也是,因為或多或少能從小野飾演的丈夫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這也完全符合恐怖片的心理邏輯:愈真實愈令人恐怖。有什麼能恐怖過要男人正視自己的缺點?
女性看這電影,增加乳房結節和抑鬱症的機率,但我以為,男性應該進場受一場教育吧?不要說反省自己的不足,至少應該多點明白當代女性的處境。
於是,問題來了,誰願意花錢去影院受教育呢?
據說不少男性觀眾覺得,自己再怎麼差,也比電影中的丈夫強。可能電影的問題即在於此,丈夫這一角色幾乎集中了所有男性的「壞基因」一一自私,自己上班累是累,但妻子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小孩,是自己攞苦嚟辛;嘴上說養你,但跟他要兩千家用也不太情願,諸多說辭;幾乎完全不管小孩,卻又喜歡在朋友面前吹噓自己有幫忙;喜歡給身邊另一半描述美好未來(又明示或隱含再生一個的願望),卻不顧眼下身邊人已經精疲力盡……這男人除了掙錢還算勤力(但是家裡也不是有礦那種),幾乎一無是處,很難想像哪位香港女性會願意嫁給這樣的男人一一戲友半開玩笑說,大概是小野長得還算好看。那我會覺得,純論樣貌,談善言也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我知道,電影的重點是呈現女性喪偶式育嬰的困境,無意交代女主與丈夫如何相愛,以及他們的感情基礎來自何處,也似乎在現實中,無論夫妻如何相愛,一旦生了小孩,類似女主的困境就會出現。然而,電影給女主設定了一個「極端」的處境,增加了說服觀眾的難度。她所面對的困境,不只是活著卻已死了的丈夫,還有整個環境一一從工作到家庭,片中幾乎沒一個「好人」,唯一「好人」,馮素波飾演的芬姨竟然也要移民,無法再給她提供幫忙。女主的母親不壞,想伸出援手,卻也只能在幫兒子和幫女兒之間作選擇。而她以家人之幸福為自己之幸福的價值觀,又無法感受女兒的痛苦。

當一個角色集中了某一群體的全部缺點,難免變成某種刻板印象,而男性如果說我沒有片中丈夫那麼不堪,又好像陷入了一種難以自辯的境地一一你咁樣諗法,咪同嗰老公一樣囉,覺得自己已經做咗好多嘢,都無反省過。
影片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女主角的基層背景,為男性提供了一種說辭一一她的問題是自己要求太多太高而已。電影本來可能想探討女性育嬰之難,揭示男性在育嬰上的缺席,結果話題卻可能轉移到「經濟問題」上。
電影一方面描述了當代女性的一些真實處境,但另一方面又可能讓不少男性觀眾覺得過於誇張了。電影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現今討論性別議題之難。寫這一篇,其實我也誠惶誠恐,我會不會因為說錯了而得罪誰,被人罵呢?
其實電影還隱藏了一條議題:重男輕女。太保飾演的老爺為何對孫女完全不在乎,反而只會抱怨孫女哭聲太吵?因為是孫女。奶奶和丈夫都有示意女主角再生一個,為什麼一個小孩養起來都已經那麼難,還要再生一個?因為想要男孫。這個議題當然和當代媽媽難做的主題是契合的,因為女性就是從生下來開始,就已經被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