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萬成(Jimmy)的棟篤笑表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他模仿中餐館裏大廚做菜的樣子:嘴裏叼着香煙,一隻手拿着炒鍋在晃動。你也許未曾知道,Jimmy的家庭背景和每個人的廚房着實關係非淺,而他家族的故事,也是香港、上海雙城故事的其中一個。他最近在加拿大看到一罐天廚味精(香港天廚有限公司出品),自豪地介紹起來:這是我祖先創建的品牌。
中國味精的誕生
天廚味精最早是在上海起家的,由江南醬油世家張逸雲出資,與中國味精發明人吳蘊初共同創辦,一度在中國市場擊敗日本的「味之素」,遠銷海內外,成為「國貨之光」,1937年又在土瓜灣設分廠。如今香港天廚的官網顯示,公司由吳蘊初創辦,並無提到張逸雲,但互聯網上其他資料顯示,張逸雲是主要投資者,且最初擔任公司總經理,而吳蘊初則是經理和技術員。最初公司股份分為十分,張逸雲與親友佔八份,並引入一位商界友人佔一股,而吳蘊初也佔一股,由張逸雲代支,算是以技術入股,每年還獲得專利分紅。張逸雲代支的股款裏,包括張逸雲三子張祖安向吳蘊初拜師學藝的拜師費。


天廚什麼時候成了吳蘊初的公司?1935年天廚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吳蘊初成為控股人,也就是說天廚在香港創辦分廠的時候,天廚已經是吳蘊初控股的公司。張逸雲於1933年病逝,大家也許會想:張家在其死後可能已經退出天廚,或者權鬥失敗而被迫失去了對天廚的控制權?有說是因為張家後人驕奢揮霍,掏空了天廚,所以吳蘊初不得不增注入新資金,改組公司。據說張逸雲死時,吳蘊初甚爲悲痛,還在廠中為張鑄立銅像,不知此銅像是否仍在?
又有資料說,張逸雲死後,三子張祖安接任總經理一職,但在家族醬油產業「張崇新醬園」任總經理的長子張祖康卻熱衷投機,虧空公款,在外欠債數十萬,於是,當吳蘊初要求公司改組後,張祖安也不得不答應。改組後的天廚,張祖安仍出任董事長,但成為總經理的吳蘊初則因為股權的增加及專利持有人等因素,成為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新公司甚至有一條規定,總經理必須永遠由吳蘊初擔任。1937年,中日戰事影響公司發展,張祖安放棄股權及辭去董事長一職,由吳蘊初接任,吳家正式全面掌管天廚。

事實上,天廚來港建廠也與中日戰事有關。面對日軍步步推進,天廚策劃西遷進內地,及南遷到香港,而香港生產的產品主要銷往南洋,產量一度達到上海廠1933年的水平──1940年前上海廠一直維持運作(一度僞裝成德商招牌),但多是半成品,運到香港再加工。然而,好景不長,香港也告淪陷,據說天廚廠址也被日本「味之素」佔據。而負責主持香港分廠設立和運營的吳蘊初夫人吳戴儀,帶著部分員工逃回大陸。吳戴儀1945年返港復廠,1953年去世於香港。
天廚味精最初推出市場時,曾遭到日本「味之素」控告侵權。張逸雲和吳蘊初派人上京與北洋政府交涉,主張天廚味精的提取原料和製作工藝均與味之素不同,最終北洋政府對「味之素」的控告未予理會,天廚味精其後更獲得「味精」專利權。吳蘊初是兵工學堂化學專業出身,他研發的味精是通過分析「味之素」的成份得來的,按現代的話說,就是「逆向工程」,確實有抄襲嫌疑。而之後,天廚味精又借着「國貨」這個流量密碼,獲得國人大量購買支持,將「味之素」趕出了中國市場。1937年,吳蘊初宣佈放棄味精專利,個人民族威望再上一個高峰。

醬業巨頭後人出了個喜劇演員
說回正題,Jimmy正是張逸雲的後人,張逸雲是其祖母的外祖父──Jimmy的父親歐陽少均(Richard Oyang)最近也在一條貼文披露,張祖安(即曾拜吳蘊初為師的張逸雲三子)是他的外公。有意思的是,張逸雲曾開設萬源新、萬源慎、萬康成、萬康宏四家「萬字頭」醬園,而Jimmy的中文名裏也有個「萬」字,他曾在一次演出中解釋說他的名字「萬成」是父母寄望他能取得很多的成就,但看他的族系,其名字又似乎在呼應祖業。身為喜劇演員,要引發觀眾的笑聲,也總得在故事裏「加鹽加醋」。
張家的歷史也頗為傳奇。張逸雲祖籍浙江,祖父張梓林原是一個攤販,一次意外撿到上海江萬興醬園老闆的錢包,而後拾金不昧,原物奉還,因此得到江老闆賞識,帶到上海學習醬園生意。江老闆無後,臨死前將家業交給了張梓林繼承,從此張家成為上海醬園弄的巨頭。有了家業後,張家也重教育,自張梓林後家中出過三位舉人,從此醬香裏又總是飄着書香。

在Jimmy的那條貼文下面,有一位他在美國的親戚(張家後人,聲稱張逸雲是其曾祖父)留言,稱讚Jimmy是他們「家族的驕傲」,後面有個網民提醒她,Jimmy不是吳家的,不要認錯。Jimmy的美國親戚似乎有點來氣,回覆說:我們張家才是創辦人,吳只是請回來的「夥計」。
事情過去這麼久,誰是「夥計」、誰是「老闆」,或許已經很難說得清──以Jimmy親戚的留言看來,張家後人似乎有些不滿。但無論如何,隨着共產黨上台和社會主義改革,天廚只能收歸國有。吳蘊初在1948年曾一度遷居美國,後來聽說上海的工廠在中共上台後依然有條不紊地運作,因而對新中國信心大增,又從美國經香港回去了中國,受到中共厚待,諸多頭銜加身。
而張家也許早已被歷史洪流淹沒。
只是很多年後,張家後人之一的Jimmy,從香港去了美國,竟以喜劇演員身份在美國大放光彩。最為有趣的是,當他在社交媒體提起自己的祖先創辦了天廚味精,下面有個上海人留言說:我的祖先曾在你祖先的工廠當工人,我應該叫你一聲少爺。我總覺得,陳可辛的《醬園弄》拍一個虛構的故事,還不如拍吳家、張家的真實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