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我和一位同日入職的女同事去譚仔吃飯。剛坐下,她就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她將要訪問的一位街頭歌手。同事與對方談好訪問事宜後放下電話,說那是個怪人,一個勁地叫她多問些激的問題。
今天,公園仔和湯禎兆因一個訪問而駁火,我就想起了這件大概發生在半個月前的事情。不談兩人的恩怨,也不說那個訪問,但我心中有個疑問:香港傳媒做訪問是否客氣慣了?尤其文化訪問,訪問者就算不在文化圈,大概也有半隻腳踩在了文化圈裡,這個圈子本來就小,抬頭不見低頭見,總不好意思做個訪問也為難對方,和氣生「才」嘛--在香港搞文化,生財這事就別想了。甚至可能兩人昨天還打著筆戰,一見面做個訪問,馬上就客客氣氣了。
我總覺得香港傳媒很奇怪,該有火花的通常沒有火花--你說文化訪問、政治訪問怎能沒有火花;不該咄咄逼人的,比如問娛樂圈名人私隱,倒是可以大剌剌地問,同時鎂光燈也在四面八方不停地閃,簡直像嚴刑逼供似的,或許更糟--反正換成是我,我情願坐共產黨的老虎凳,情願被夾手指,也不願意自己戴了綠帽子還要被人公開問心情怎麼樣。
造成兩種不同生態,大概是因為娛樂圈人對傳媒的依賴遠高於文化圈,而且文化人有股傲氣,有訪問邀請還未必接受。如果說,從公園仔這個訪問開始,以後的文化訪問就來個炮火連天,那起點或許低了點,也或許太異想天開了。我不想評說誰對誰錯,但覺得兩人都有點意氣用事的,而最後公園仔以那樣的方式把訪問記錄下來,我也並不認同。無論過程如何激烈,作為記述者,應該有更為巧妙的方法去展現。
其實兩個男人駁火對於我來說不是太重要,比較重要的是那天我和女同事一起出去吃飯。話說那天我們剛出了第一期的薪水,我非常無恥地向她提出了請吃飯的要求,然後對方提出了一個反建議,就是讓我請--然而,這可正中了我下懷啊,哈哈哈。我一直為這件事覺得自己泡妞比以前更專業了。
相關閱讀:
公園仔:《湯禎兆:請專業一點》
湯禎兆:《我自作孽地接受了一次浪費時間的訪問》
重點是你成功請人吃飯吧?
重點是你成功請人吃飯吧?
何時能請你吃飯,我都要寫篇文慶祝
這或許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