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顯示,至零九年香港約有六千名避難者,當中來自孟加拉的約有三百多名。跟其他來自中東及非洲國家的避難者不一樣,他們散落在粉嶺數個較偏遠的地方,跟中港邊境禁區只是數里之隔。
在這裡一起生活的幾十名孟加拉避難者,除了住在舊豬場改建的寮屋群以外,還有一些住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和當地居民的祖屋,環境甚為惡劣。對於他們的居住情況,有媒體曾經作出過這樣的描述:「十個人共用一個帶有敞開式下水道的小茅房。有些單薄的小棚內住了十來個人,與這座城市其他地方的高價豪宅形成鮮明對比。」、「走進公共「浴室」,屋頂掛著一圈一圈清潔用的膠水喉,生銹鐵架放著過去裝潲水的水桶,不難想像昔日養豬的情景,而難民沖涼地方,只有一個水龍頭,並且沒有熱水供應。戶外空地更要與影印機回收工場及芽菜廠共用,一地的芽菜和滲出銹漬的影印機,發出陣陣令人欲嘔的臭味。」
這批孟加拉避難者在酷刑聲請審批期間,入境處批准暫時留港,他們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了數年,一直等待著身份確認。事件揭發後,有志願團體及傳媒矛頭直指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質疑其失職及浪費公帑,以及擔心避難者的援助被剝削。政府援助少,他們又不允許工作,正如許多其他的避難者,其中一位曾經提到,要被迫打黑工來結束這段困難,不過,同時亦有避難者承認,來港只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出路。
滯港避難者尋求庇護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其國家的政治迫害、酷刑、宗教或者種族衝突,這些一般都被稱為「真」的避難者,以成功獲得審批成為難民的人數來看,只佔避難者中的少數;在此之外,則是為了在香港尋找經濟出路,或個人糾紛案,一般被稱為「假」的避難者--兩者的劃分有時候很模糊,難以作出判斷,聯合國難民署和香港入境處於審批期間亦經常面對類似難題。














確實拍得好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