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特拉在電影界似乎特別有號召力--這種號召力大概可稱之為「魔」力,因為他總被稱為希魔。因此原名是《Inglourious Basterds》(希魔撞正殺人狂)的電影也非得在翻譯時加個「希魔」不可,以顯示這部電影與希特拉是有關的。畢彼特在預告片中操一口奇特的口音相當吸引人,但這部電影最出色的其實是一個反派,飾演這個角色的德國演員Christoph Waltz 正是憑此片拿下了康城影帝。
Christoph Waltz 演一名叫Landa的納粹軍官,但他一直在強調自己和別的納粹不同,事實是他的確和別的納粹不同,這正是他的精彩之處。納粹分子通常被描述成脾氣糟糕的變態狂,這位納粹軍官說話時卻面帶笑容,有點優雅,有時還會妙語連珠。在這部電影裡,他顯然是最有頭腦的納粹--看到最後你對這一點也許會有所懷疑,但同時你會更加確定他是一個多麼與眾不同的納粹。

電影開始不久便已精彩得很,全靠Christoph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一場對話就把Landa的性格表現出來了。老實說,按常理這場對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藏在地板底下的猶太人顯然不難搜出來,但是沒有這一場精彩的對話--應該說是盤問--那Landa的形象就出不來,這場對話也讓人見識到Landa的心理戰術之高超。有這場戲在前,Landa之後的每一次出場都會讓人感到窒息,誰能逃得過他的雙眼和那張厲害的嘴巴?因此,他的結局也就出乎預料了。
譯名雖然打著希魔的旗號,但希特拉其實甚少出場,而且仍是一貫的形象--瘋狂、暴跳如雷、拍桌子,只能算是他的手下Landa的一個襯托,基本上沒什麼好說的。

和Landa相比,由同盟軍中尉Aldo(畢彼特演)策劃領導的「戲院行動」就實在有點兒戲了--這群撲頭黨一開始其實很讓納粹頭疼,後來不知道為甚麼就腦殘了,我甚至想到了《色戒》裡的那群愛國熱血青年,他們同樣策劃了一場搞笑的刺殺。不同的只是結局,昆頓導演在最後顛覆了歷史,或著說根本是惡搞了歷史。如果有人跑出來說歷史並不是這樣的,那他就是在電影外成就了昆頓導演的黑色幽默。網上看到有人抱怨說這部電影不好笑,首先我相當懷疑他究竟是抱著甚麼心態進場的,其次我想說的是,喜歡看港式胡鬧電影的人的確很難體會這部電影的笑位。
這部電影再次將一個真理展示在我們面前:女人復起仇來是非常可怕的,就算是一個美女。
ps. 值得讚揚的是,昆頓沒有為了中國市場而保留張曼玉的戲份。
剛剛看了,極好看。
P.S.「扑頭黨」的「扑」不是「撲」的簡體字。
@記號士, 謝謝指正
[公牛擠奶] 《希魔撞正殺人狂》造就了又一個出色的反派: 希特拉在電影界似乎特別有號召力(這種號召力大概可稱之為魔力)--事實如何不重要,至少有人真是這樣相信的,因此原名是《Inglourious Basterds》的電影也.. http://bit.ly/3T8CZA
Christoph Waltz是奧地利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