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年少日記》劇照

《年少日記》:墮下的對證

《年少日記》的敘述手法引發討論,但該電影的真正「詭計」可能在於其煽情手法。觀眾通過鄭有傑的悲慘遭遇反思家庭暴力的問題,同時質疑對此類故事的共情是否廉價。雖然不少人能在主角身上看到東亞孩童的共同創傷,卻不認同導演過於悲觀的描繪,認為應該為故事增添些微的幸福。電影也探討了兄弟情與自殺問題的複雜性,使人對家庭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攻殼機動隊》真人電影裏的香港場景,呈現了經典的cyberpunk風格的城市特色

Cyberpunk的香港,香港的cyberpunk

在這幾個月的風暴裏,抗爭者手持網球拍擊打警方射來的催淚彈,把冒著煙的高溫催淚彈放進調酒杯,拿著吹風機吹走催淚煙,有的街坊還用上了蒸魚碟……這種種「低科技」對抗全副武裝的場面,不是很有cyberpunk的味道嗎?一群市民不用八達通而情願排隊用散銀買車票的舉動,不也頗具有cyberpunk的精神?
《好好拍電影》中的許鞍華

【影評】《好好拍電影》:值得好好欣賞的許鞍華

電影拍出了許鞍華的真性情,她在鏡頭面前幾乎毫無保留地分享著自己,而這種真,很難通過鏡頭在其他導演身上看到。所以到影片最後,許鞍華對電影、香港的告白,則並不會讓人覺得都只是頒獎禮上常聽到的那些陳詞濫調而已,顯得特別的真誠和動人。
《佔領立法會》劇照

《佔領立法會》與《理大圍城》:我們都是困住的人

看了《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想說些不太中聽的話。一部是關於為什麼要進去和如何進去,一部是關於為什麼要出去和如何出去,兩部紀錄片皆呈現了人在社會運動中是如何作出選擇和影響整個運動的。作為社運紀錄片,兩部片子可算相當地冷靜和剋制,沒有太多激烈的衝突場面,也沒有一昧地煽情。比起新聞更重視呈現場面,它們做到了紀錄片應該做的事,就是還原被新聞模糊化了的人。
李登輝與林鄭月娥

還政於民的李登輝,只怕核子的林鄭月娥

李登輝與林鄭月娥,一個是已死的「民主先生」,一個是不斷找死的「攬炒之母」,兩人都曾生活於殖民地時代,其後也都各自成為了當地的最高領袖,甚至擁有類似的宗教信仰,然而兩人所行的「衆人之事」,帶給民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果實。
高浩文

DSE歷史題司法覆核,高浩文法官遇上火車困境

在國安法引發的一片躁動中,一個多月前的另一單關乎香港未來的社會爭議,由DSE歷史科試題取消所引起的司法覆核案,也有了判決。提出覆核的考生敗訴,負責判案的法官高浩文(Russell Coleman)認為,是否取消試題屬於「學術判斷」,不應由法庭裁決,而考評局取消試題的決定則並無程序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