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sir說中六的課程和之前的課程會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我一直覺得只是稍微深了一點而已,總體概念不變,大同小異。意思是說秦國能統一中國的原因還是那麼幾個,不會因為我上了中六就變成外星人幫了嬴政的忙;當然,我也清楚只用過去的知識量來回答是遠遠不夠的。到了今天,我認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我和老師的觀點有不小的出入。
1,前後內容回應的問題。我寫作向來很注重前後承接回應。寫歷史的論述題,也很注重回應,以前的miss歐就很注重這方面的訓練。我以為在大點上的回應我已做得不錯,比如,”1800後幕府面臨哪些問題?門戶開放如何讓這些問題惡化?”這樣一道題目,我會在先寫幕府所面臨的政治、社會等問題,然後回應門戶開放如何將這些政治、社會等問題惡化,一種大方向的回應。
那天,黃sir問同學,我的那篇論述題有沒有回應。yammi說沒有,我反對。黃sir的結論是:回應是有,但不夠,所以分數不高。後來黃sir解釋了需要細節上的回應,比如前面寫幕府面臨哪些具體的問題,就要一一回應門戶開放如何讓這些具體問題惡化。說得好,我確實做得還不夠。但我覺得如果能作出如此具體的回應固然很好,但是有些問題是難以回應的,甚至無法回應的,如何做?
2,平衡問題。這幾乎是每個文科老師必講的。我對所謂”平衡”是有所懷疑的。以前的老師教的是,寫文章要詳略得當。我覺得真正的平衡就應該是詳略得當,而不是每一個point都有差不多的字數。事實上,如果不吹水,也實在不能做到每個point都有差不多的字數。比如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天保改革都是經濟改革遠多於政治改革的,請問如何讓它們達到差不多字數的”平衡”?只能用暴力。就好比女人的胸部本來就是比男人多一點肉的,但是中國古代某段時期有裹胸的習俗,是要讓女人的胸和男人的胸達致”平衡”,其實這種心態本身就很不平衡。必須承認,我答題確實很少注意平衡的問題,我只是根據題目要求,把能運用出來的知識都儘可能運用出來,並讓文字通順。
3,中史問題。中六第一次中史測驗,駱sir出了這麼一道題:有人認為平王東遷是周室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否恰當。我的答案是:並不恰當。我提出的觀點:周室衰弱的根本在於封建制度的崩潰。封建制度在西周末期已開始式微,而申侯弒殺周幽王則開了篡弒郡主、以下犯上的先例,表示封建制度的徹底崩潰。而平王是否東遷並不重要,已不能左右局勢發展。可以說,平王其實也就是因為周室衰弱才東遷,周室的衰弱不振並不是出現在平王東遷之後。駱sir認為,我這樣區分是沒有意義的。那我想問,用平王東遷來區分由盛轉衰又有什麼意義?
上個星期,駱sir播六四的VCD給我們看,播完後他說共產黨說沒有在天安門殺人是騙人的。我反駁他,說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好像是劉曉波寫的,提到說天安門廣場確實沒有殺人,因為都是在天安門四周殺的。駱sir說,這並不重要。而我沒有再反駁他。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如果你要控訴一個殺人犯,而你卻說出一個錯誤的殺人現場,法官會不會相信你所說?我還從一些民運網站下載過一些六四的視頻來看。視頻顯示清場前,大部分人已經撤離天安門廣場,只有一部分人留在廣場,包括劉曉波、王丹等人。有一個人(不記得是誰)在後來的採訪中說,他們也沒想到風暴的中心反而是最安全的。
這兩件事情是相同的:駱sir認為我區分封建制度的崩潰(申侯弒君、平王弒父)和平王東遷,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卻覺得這是很關鍵的問題;駱sir覺得六四的殺人地點是不是天安門也不是重要的,但我卻覺得相當重要。
你會不會覺得我是在鑽牛角尖?
那次的測驗我得了有史以來最差的分數。總分是25分,我只有8分。
[tags]歷史,中史[/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