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物】「神奇小子」蘇樺偉和他的奧運金牌兄弟

《媽媽的神奇小子》最近上映,電影改編自奧運冠軍蘇樺偉真實故事,於是我想起多年前訪問過他以及他96年殘奧奪冠的隊友。這篇訪問稿,我沒有把蘇樺偉作為焦點,反倒希望另外三位名氣不及他的隊友能得到更多關注。
蘇樺偉(左起)、張耀祥、陳成忠和趙國鵬是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的英雄,他們為香港贏得首枚4×100米接力賽的金牌。
蘇樺偉(左起)、張耀祥、陳成忠和趙國鵬是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的英雄,他們為香港贏得首枚4×100米接力賽的金牌。(明報圖片)

你應該知道蘇樺偉是誰──那個「走得比別人慢,跑得比別人快」的「神奇小子」,但你未必知道曾經和他一起奔向世界冠軍的隊友,張耀祥、陳成忠和趙國鵬。四人同樣患有痙攣,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在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上,他們合力贏下4×100接力賽金牌。如今張耀祥、趙國鵬和陳成忠都已年過40歲,連最小的蘇樺偉也已經32歲。

2003年,因未能取得2004年雅典殘奧會的入場券,張、趙、陳三人選擇了退役,只有蘇樺偉留在了賽場。但今年的渣打馬拉松,退役的三人決定「復出」,與蘇樺偉一同參加10公里賽,為傷殘運動員籌募經費。

「就算去不了奧運,也多一個目標鞭策自己」

四人當中,張耀祥最年長,也是口齒最清晰的一位。六歲前他還是一名健康的小孩,與其他小夥伴並無二樣。手腳不便是小時貪玩付出的代價,六歲那年,他因為玩水遇溺,發燒使他昏迷數日,從此落下殘疾。

張耀祥十歲時從大陸移居香港,寄養在伯父家中。香港那時尚未制定反歧視條例,對於別人的異樣眼光,張耀祥早已習以為常。後來經朋友介紹,他成為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的一員,協會的教練見他跑得好,便鼓勵他參加1984年殘奧會的選拔賽。而他,也從跑步找到自己的目標:「就算去不了,也多了一個目標鞭策自己。」

香港代表隊在1984年的殘奧會取得突破,首次獲得金牌。張耀祥雖然錯過了那一年的奧運,但他仍然一個比賽接一個比賽地跑,終於在兩年後瑞典舉辦的世界傷殘田徑錦標賽上,贏得一面200米短跑銀牌,是他在國際比賽上的第一個獎牌。

張耀祥不僅自己跑,也帶人去跑。隊友趙國鵬就曾是他的鄰居,出生時因黃疸病而影響了聽覺和四肢。1990年,張耀祥把他帶進傷殘人士體育協會,開始了運動員生涯,這才有了1996年一起登上殘奧會領獎台的一幕。

「招積」對手激發鬥志

陳成忠的痙攣是天生的。「媽媽幫我報名讀書,上學學說話,可是每天讀書給媽媽聽,都讀得不好,媽媽就很傷心地哭。」家人之後給他報讀了技能訓練中心,那裡的老師提醒他的父母,不要指望陳成忠長大後能夠照顧他們兩人。

陳成忠就不僅能跑,還能擲。他在2002年遠南運動會上,取得鉛球項目的一枚金牌。
陳成忠就不僅能跑,還能擲。他在2002年遠南運動會上,取得鉛球項目的一枚金牌。

四十多歲的陳成忠,話依然說得不好,但其他三人都說他是四人中最愛說話的。其實兒時的陳成忠並非如此開朗,他知道自己的缺陷後,一度選擇避開別人,也不敢和人說話,直到開始了跑步,才開始敢面對他人。訪問時,記者有時並不能清楚地聽到陳成忠說甚麼,張耀祥和蘇樺偉就會主動幫他做傳譯,難怪他在加入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後,會有這樣的感受:「面對同樣的傷殘人士,更容易了解彼此。」

1987年,陳成忠第一次參加傷殘人士體育協會舉辦的比賽,最初只是抱著玩的心態,先在100米敗下陣來,但在200米的項目上,卻因為一個對手而激發起鬥志:「有人很囂張,不去集合處報到,直接去了起跑點,要開廣播叫他。我心想,一定要贏他。」

他說的正是坐在旁邊的張耀祥。張耀祥聽他講起這件陳年往事,展現出孩童般的笑容。燃燒起鬥志果然不一樣,陳成忠跑贏了張耀祥,拿下了200米的冠軍,而張耀祥其實也很欣賞他,把他叫來一起參加4×100米的比賽,也順利拿下冠軍。在香港取得佳績,1988年奧運出國比賽,心態上有點輕敵,結果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都空手而回。被團長罵了一頓後,陳成忠有所反思,對任何比賽都不敢再怠慢,之後幾年在各種比賽中都有優秀表現,1995年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

嚴師與「慈母」

四人的運動員生涯乃至人生,家人的支持自然少不了,蘇樺偉更說當年要是沒有祖母的堅持,他不可能活到今天。除了家人,他們也遇到不少貴人。

對於張耀祥來說,當年的教練馮蓮娜「不僅是教練,還像媽媽」,陳成忠也說這位像媽媽的教練對他們很是保護。然而,說起另一位被他們稱為「魔鬼教練」的潘健侶,他們同樣心存感激,訓練時的「魔鬼」平時也會像大哥哥一樣。陳成忠依然記得潘教練對他們說過的一句話:「在運動場上不要當自己是傷殘人士,要像健全人士一樣練習。」

他們以為沒可能達到的時間,都在潘教練的訓練下達成,到了正式的比賽,他們也多次刷新紀錄。1996年拿到殘奧會接力賽的冠軍後,連續三年,他們都跑出了破紀錄的時間。

趙國鵬眼中的潘教練還很有耐性。傷殘運動員練體能、技術都比健全人士難,潘教練就一次次陪著他們練,他激勵隊員:「一次不行,就練十次。」

2000年殘奧會,蘇樺偉大豐收,除了在個人賽上摘下三枚金牌,也在接力賽上取得兩枚銅牌。
2000年殘奧會,蘇樺偉大豐收,除了在個人賽上摘下三枚金牌,也在接力賽上取得兩枚銅牌。

蘇樺偉說:「教練很了解我們的能力,也讓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

1996年的故事

雖然在個人賽中,他們各自都能超越身體的缺陷,贏得不錯的成績,但在四人接力賽中,因為患有痙攣,接棒就成為他們最難克服的一環。陳成忠憶述,1996年前,他們的接棒僅僅成功過一次。甚至就在前一年的英聯邦運動會上,首次組隊出賽的四人就因為失誤而被取消資格。正因如此,1996年的殘奧會,這四人差點沒能代表香港去跑4×100米接力,但當時的代表團團長蔣徳祥卻給予信任,堅持帶他們出賽。

2000年悉尼殘奧會,是四人最後一次組隊參加4×100米和4×400米接力賽,拿下了兩項賽事的銅牌。
2000年悉尼殘奧會,是四人最後一次組隊參加4×100米和4×400米接力賽,拿下了兩項賽事的銅牌。

賽前一個月,潘教練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調整了排序進行訓練:張耀祥和陳成忠都是用左手的,所以不能安排在相鄰的次序;趙國鵬因為聽力不好,所以不能安排在起跑位。比賽時,隊員間也會根據各自的狀態互相遷就。那年跑4×100米前,蘇樺偉才剛先後跑完100米、200米和400米,體力消耗較大,他的前一棒趙國鵬便在交棒前多跑一點。

贏下世界冠軍後,他們第一次上了報紙頭條,但蘇樺偉最開心的還是跑完有可樂喝。

四人年紀不同,其中三人都在2003年退役,從此幹著不同的工作,過著不同的生活,但多年征戰賽場所建立起的友誼,讓他們至今仍可以互相開玩笑,如兄弟般打打鬧鬧。1996年的金牌,他們爭取到更多市民關注傷殘運動員,但熱潮過後又有多少人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陳成忠說:「跑步好,不能當飯吃。」

2014年,為了支持後輩,他們再次攜手站到賽道上。同時,蘇樺偉也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激勵所有香港人迎難而上:「傷殘人士都做得到,為何普通人做不到?」

在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中的蘇樺偉和他的隊友及教練潘健侶
在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中的蘇樺偉和他的隊友及教練潘健侶

附加資料:香港傷殘運動發展

如今香港社會重視傷殘人士的權利,也提供了很多機會予傷殘人士發揮潛能,但這些都只是四十多年間發生的事情。1972年,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的成立,令本港傷殘運動走上一個新台階,同年香港代表隊首次在殘奧會上取得獎牌。同樣為傷殘人士而設的體育協會,如傷健策騎協會、弱智人士體育協會也相繼在70年代成立。

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成立初衷是鼓勵傷殘人士以運動幫助康復,之後卻不斷有本地傷殘運動員在國際體壇發光發熱,至2005年,該協會更名為「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是國際殘疾人奧委會成員,專門負責訓練和選派本港傷殘運動員代表參加包括殘奧會在內的各項國際賽事。

香港前宗主國英國是最早發展傷殘運動的國家之一,1948年第一個專為傷殘人士而設的運動會就在英國舉行,開幕日與當年的奧運會同一天。第一屆傷殘奧運會則在1960年於羅馬舉行,當年有來自23個國家大約400名運動員參與。從此之後殘奧會每四年一次,與奧運會同年舉行。1988年的奧運會和殘奧會都在韓國漢城舉行,是同一城市舉辦兩個奧運會的開始。

陳牛
陳牛

陳牛,曾先後於《明報》、《端傳媒》、《香港01》任職,為《號外》、《就係香港》等媒體擔任特約記者、撰稿人。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Share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