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有一些模式是近幾年來香港電影不斷重復、樂此不疲的。只要有一種模式獲得成功,香港的一些電影人就會以爲那種模式是成功或者賺錢的關鍵所在。
或許是從《暗戰》開始,兩個男人鬥智鬥勇或者還包括鬥笨的模式便成了香港好劇本的標志,或者還是枷鎖。日益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編劇們,他們的腦袋瓜子永遠停留在這個地方,就連性別也沖不破–就算《三岔口》把兩個人變成了三個人,但那還是關於男人的電影。別看《黑社會》是一大群男人,事實上還是只有兩個男人的故事。即將上映的《狗咬狗》繼承了這種雙雄模式,變化只在於這兩個男人有了一個更野性的名字–狗。但是在香港人眼中,狗不是寵物嗎?
《狗咬狗》的賣點在於它自稱是「限制級電影」。我在官網看了一下預告片,一些鏡頭的確很限制級,比如車子從整個人身上碾過去,爆頭(這些暴力也不算新穎)……《狗咬狗》勇猛地或者說剽悍地把”限制級電影”標註在自己身上,大概是受了《黑社會》的鼓舞。就好像在過去幾年無間道模式不斷被模仿一樣,暴力美學似乎也通過《黑社會》的成功而魅力四射。
可《黑社會》的成功並不在于展現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