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立法會》與《理大圍城》:我們都是困住的人

看了《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想說些不太中聽的話。一部是關於為什麼要進去和如何進去,一部是關於為什麼要出去和如何出去,兩部紀錄片皆呈現了人在社會運動中是如何作出選擇和影響整個運動的。作為社運紀錄片,兩部片子可算相當地冷靜和剋制,沒有太多激烈的衝突場面,也沒有一昧地煽情。比起新聞更重視呈現場面,它們做到了紀錄片應該做的事,就是還原被新聞模糊化了的人。
compressed佔領立法會1 《佔領立法會》與《理大圍城》:我們都是困住的人
《佔領立法會》劇照

看了《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想說些不太中聽的話。

一部是關於為什麼要進去和如何進去,一部是關於為什麼要出去和如何出去,兩部紀錄片皆呈現了人在社會運動中是如何作出選擇和影響整個運動的。作為社運紀錄片,兩部片子可算相當地冷靜和剋制,沒有太多激烈的衝突場面,也沒有一昧地煽情。比起新聞更重視呈現場面,它們做到了紀錄片應該做的事,就是還原被新聞模糊化了的人。如果你是抱着控訴警暴的心態去看的,或許還會有些失望。

這兩部影片的意義,不止在於記錄了兩個重要的事件,或給予我們在情感上、理念上多大的共鳴,而是我們能否從中反省出些什麼。從來,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勇氣。

這幾年社運的方向都是無領袖、無大台,很多人堅信領袖和大台是過往社運失敗的主因,於是也就有了這兩部紀錄片所看到的群龍無首的狀態。也許我們的確不需要領袖和大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問題是,當大台被拆了、領袖被打倒了,我們依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做,甚至於當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抉擇的時候,卻喜歡告訴別人該怎麼去做。事實上,兩部影片中也有這樣的示威者。

理大圍城
《理大圍城》劇照

在衝擊立法會前,示威者沒有耐心討論為何要佔領和如何佔領,幾個站出來呼籲衝擊的都說:不要那麼多廢話,衝吧。比起示威者的坐立起行,我更動容的反而是,在群情洶湧面前仍在呼籲理性的那些「過氣政客」。示威者罵他們無能,罵他們勸阻衝擊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即使不考慮他們大部分都在坐牢的現況,我仍覺得這些批評很不公道。然而,當鄺俊宇還是許智峯提出仍不是衝擊的時機,應該等到裡面開會時再衝時,卻有示威者回答說:你們開會時,我們要上班——可見,大家都很看重自己的工作。

佔領宣言的發表,拯救了這場看似毫無策略,僅憑一腔熱血而生的行動。但宣言之後,行動又再次陷入了進或退的困境中,不同主張的示威者之間不乏謾罵。回看整場運動,運動避過了幾次喪失民心的危機,靠的不正是行動過後,有人為行動提供論述嗎?

運動的確需要激情,但運動能否走下去、走得遠,靠的遠遠不止是激情。激情會隨時間消逝,會被敵人的手段磨滅,過度的激情甚至會讓人放棄思考,最終給運動帶來危險。理大十數天的圍困,正好讓我們看到了激情過後的崩潰。這些年體會了太多的失敗,我理解很多人急於看到成果的心情,但我仍是相信更周詳的戰略思考,才能讓運動維持下去。

理大圍城
《理大圍城》劇照

群龍無首的弊病,在理大一役中也是顯而易見的。示威者在要不要出去、如何出去的問題上互相拉扯,得不出共識。中學校長進來接走部分學生,部分示威者當面大罵校長們都是教畜,甚至嘗試阻止想離開的學生離開。很多未成年學生其實拿不定主意,他們想回家,但又不想離奇手足,而主張留下的示威者其實也不能對當時的困境提出有意義的解決方案。黑警不急着攻進去,等着被圍困的示威者自己瓦解。跟校長走出去,也許是意味著「自首」,但至少可以回家了;留下來,同樣有很大機會被捕,但沒誰能保證何時才是盡頭。影片拍下了其中一位中學生離開時的猶豫,旁邊是留守示威者在大罵着校長,而他不知該走下理大的階梯,隨校長離去,還是回到留守手足那邊。他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下了決定,離開。這一幕尤其看得人心疼。

在國安法已經實施的當下,兩部紀錄片仍能公開放映,實屬難得。感謝製作團隊,也感謝頂住壓力負責發行的影意志,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這兩部電影。此次與我一同觀看的,是一位初認識的大陸朋友,他因公事來港數天,而電影票是我們的一位共同好友轉讓的。我問他為何會想看兩部電影,他說是源於六四情懷,他形容自己仍為89年的那場風波感到迷茫。其實,我們都是在困住的人,我們都在尋路。

陳牛
陳牛

陳牛,曾先後於《明報》、《端傳媒》、《香港01》任職,為《號外》、《就係香港》等媒體擔任特約記者、撰稿人。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Share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