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店的存在意義

音樂的載體曾經走過了黑膠唱片、磁帶和CD的時代,那些時代的人會走進唱片店,通過購買那些載體來獲得音樂。當音樂發展到數碼時代,它們變成了一種種數據的格式,MP3、AAC、FLAC等等,傳輸方便,載體則變成可有可無,有了反倒麻煩。

HMV

音樂的載體曾經走過了黑膠唱片、磁帶和CD的時代,那些時代的人會走進唱片店,通過購買那些載體來獲得音樂。當音樂發展到數碼時代,它們變成了一種種數據的格式,MP3、AAC、FLAC等等,傳輸方便,載體則變成可有可無,有了反倒麻煩。

因為數碼化的音樂唾手可得,很多人開始擔心音樂很快會死亡。然而,人們並沒有不再願意掏錢買音樂,所以音樂工業沒有死去,漸漸死去的大概只有舊的銷售渠道,也就是賣唱片的地方,你看,HMV就已經倒下了。樂觀點說,只要有人接手,換個老闆,破產並不影響 HMV 繼續生存下去,但連供應商都拒絕出資幫助 HMV,誰會這麼笨,把這麼一盤走向衰敗的生意買下來?或者說,就算它繼續存在,又有多少人真的還會經常去 HMV 買CD?

和唱片業面臨同樣困境的大概是出版業,出版業同樣受到數碼化潮流的衝擊,但出版業略好的是,很多人對實體書有感情,覺得看實體書的某些感覺是看電子書不會有的,因為有實體書的緣故,人甚至可以整天在書店裡打書釘。但現在買CD的話,最終仍是要把歌轉到電腦裡,然後CD就丟在一旁了,沒有人會覺得CD有什麼存在的價值,連懷舊的價值也沒有--它從出生到現在,在人類歷史上存在過的時間實在太短了,論懷舊的價值遠不如更古老的黑膠唱片,甚至也不如磁帶。

去實體唱片店買唱片的意義,對於我來說早已不存在,我們這一代尤其貪圖方便,網上聽到一首喜歡的歌,點幾下就能買到是最好。我仍偶爾會去唱片店逛逛,有時是一個人,但通常身邊都還有另一個人。CD是歷史短且文化涵義單薄的物體,很難帶給人什麼感覺,但逛唱片店仍然是一件很有感覺的事情:和朋友隨意地在店內走動,在一堆CD中看到一位喜歡的歌手,便跟身邊人說說那位歌手的好,這和通過網絡購買音樂的孤獨狀態完全不同的。你一個人在電腦前按著滑鼠,從一個歌手的歌單跳到另一個歌手的歌單,永遠比不上你和朋友一起在唱片店翻動 CD 的感覺。但我們大多數人也許都是只逛不買,享受當中的氛圍,但要買的話仍到網上去。

能把唱片店的氛圍變成生財之道嗎?

賣文化產品,賣的其實都是感覺,光靠賣唱片活不下去,就好好利用唱片店營造出的感覺賣相關的產品。現在很多書店都不再只賣書,有的還在書店裡開起了咖啡室,咖啡和書是很不同的東西,但面對的消費群體卻類似。其實,HMV並不保守,包括它在內的很多唱片店也都在隨著時代而改變,除了唱片,它們還賣很多與音樂有關的周邊產品,甚至與音樂完全無關的手機外殼也能找到。但是為什麼 HMV 還是倒下了?

陳牛
陳牛

陳牛,曾先後於《明報》、《端傳媒》、《香港01》任職,為《號外》、《就係香港》等媒體擔任特約記者、撰稿人。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1 Commen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Eric Wynne Ho
Eric Wynne Ho
Guest
11 years ago

答案是﹖俾書店賣埋cd就ok。

Shares
1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