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鈍裁者》:獨裁非缺鈣,是缺愛

獨裁者為甚麼會成為獨裁者?《大鈍裁者》(The Dictator)提供了一個更加娛樂化的答案:他缺乏愛。獨裁者阿拉丁(「波叔」Sacha Baron Cohen飾演)跟荷李活很多女明星都有一腿,甚至和阿諾州長,他每搞完一個就拍一張「即影即有」,貼在牆上。

在現代社會,每出現一個殺人狂,媒體都愛從他的家庭、教育背景和興趣愛好著手,分析他是如何一步步脫離人性正常軌道,成為殺人為樂的瘋子。媒體此舉猶如例行公事,與其說我們嘗試去理解殺人狂有悖於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不如說我們其實是從他身上獲得娛樂。最近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碎屍狂人Luka Magnotta,對於這個變態狂,除了加拿大人,恐怕全世界的人都是八卦多於恐懼。

對於獨裁者,也是如此。獨裁者和殺人狂一樣,他們神祕,他們怪異,變成電影更是任你發揮想像力。

《大鈍裁者》

我們說容許多樣化的社會才更精彩,但是將多樣性扼殺的獨裁者,他們的生活卻總是比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我們痛恨獨裁者,但也許因為獨裁者離我們太遙遠,我們並沒有直接受到獨裁者的威脅,因此他們又帶給我們娛樂,而且可能是最大的娛樂,往往是獨裁者愈凶殘,我們就愈愛拿他來開玩笑。從這層面上來說,我們愛獨裁者,多於愛開明的領袖。

獨裁者為甚麼會成為獨裁者?《大鈍裁者》(The Dictator)提供了一個更加娛樂化的答案:他缺乏愛。獨裁者阿拉丁(「波叔」Sacha Baron Cohen飾演)跟荷李活很多女明星都有一腿,甚至和阿諾州長,他每搞完一個就拍一張「即影即有」,貼在牆上。別看他的性愛照片在數量上比陳冠希的更壯觀,但是沒有一個人做完了願意給他一個抱抱,直到他淪落街頭的時候,才和女主角有第一次的擁抱。

《大鈍裁者》(The Dictator)

因為愛,阿拉丁開始變得像個人,他甚至因為失戀而想跳海自殺,但自殺不遂後,他又準備做回一個獨裁者,後來因為女主角在記者會上突然出現,才又讓他改變了主意。獨裁者因為找到真愛而放棄獨裁,在真實世界當然只是美好的願望,要不然給世上每個獨裁者送一個「真愛」,代價很低,就很多事情都不用煩惱了。

《大鈍裁者》裡的中東獨裁者,當然也是臉譜化的:好色、奢華、多疑、情緒化……跟其他獨裁者的唯一分別,是他有大鬍子。電影開頭說獻給已逝的金正日,其實以這個角色的設定來說,更像是利比亞狂人卡達菲:熱愛荷李活女明星,全女班的晚上會提供色情服務的近衛隊,就連最後的與西方交好也像。電影裡,獨裁者離開自己統治的國家,到了現代化的民主美國,甚至因為權力鬥爭而淪落街頭,這種人物身份和環境的錯置產生了大量的笑料。這部電影不僅譏笑了獨裁者,或者順便譏笑了獨裁中國,甚至對所謂的民主美國也有尖銳的諷刺。獨裁者在最後發表的「假如美國也是獨裁國家」,這演說對於真實的美國來說,沒一樣是「假如」。

《大鈍裁者》(The Dictator)

獨裁者在淪落紐約街頭後重逢的「老鄉」,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角色。這位「老鄉」是一位核彈專家,本來因為頂撞獨裁者而遭處決,但因為處決者竟是混進去的反政府份子,卻在美國「復活」了。他本來應該是最痛恨獨裁者的,但他對獨裁的擁護卻勝於獨裁者,當獨裁者因為找到了愛而宣佈國家從此民主的時候,最失望的就是他。這個角色可說是某些獨裁國家的國民之真實寫照,他們深受獨裁之害,但誰要是告訴他們民主有多好,第一個跳出來反駁的肯定也是他們。

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沒有好或者壞,因為好或者壞,都是一個詞--阿拉丁。

相關閱讀:

黑人兄對《大鈍裁者》和幽默大師差利的《大獨裁者》兩部電影作了很好的對比分析,值得一讀:《大獨裁者與阿拉丁

陳牛
陳牛

陳牛,曾先後於《明報》、《端傳媒》、《香港01》任職,為《號外》、《就係香港》等媒體擔任特約記者、撰稿人。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2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trackback
11 years ago

《大鈍裁者》影評:獨裁不是因為缺鈣,是缺愛 http://t.co/dYc4hQqf #電影

Jeromy-Yu Chan
Guest
11 years ago

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沒有好或者壞,因為好或者壞,都是一個詞--阿拉丁。 lol

Shares
2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