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年少日記》劇照

《年少日記》:墮下的對證

《年少日記》的敘述手法引發討論,但該電影的真正「詭計」可能在於其煽情手法。觀眾通過鄭有傑的悲慘遭遇反思家庭暴力的問題,同時質疑對此類故事的共情是否廉價。雖然不少人能在主角身上看到東亞孩童的共同創傷,卻不認同導演過於悲觀的描繪,認為應該為故事增添些微的幸福。電影也探討了兄弟情與自殺問題的複雜性,使人對家庭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compressed國民教育中國模式 國民教育應以《中國模式》為本,人民日報、CCTV為輔

國民教育應以《中國模式》為本,人民日報、CCTV為輔

「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美國政黨惡鬥、人民當災」,「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就是實現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合一的三維一體」…… 當國民教育科老師在課堂上讀出這些內容時,不用臉紅,而是應以周星馳式的陰陽怪調進行朗誦,並鼓勵學生盡情釋放,想怎麼笑就怎麼笑。
IMG 20111208 234228 你就是陳奉京

你就是陳奉京

多年前我還在天涯論壇的「生於八十」板塊混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安徽的哥兒們。我曾經從香港寄過一次本港反動報紙給他,因為他說想了解一下香港的報紙。他老哥有一天跟我說,新的小說留了位置給我。所謂留了位置給我,就是小說裡其中一個角色用了我的名字,除此之外,那個角色是和我完全無關的。 多年之後的今天,又有一位哥們在他的創作裡用了我的名字,而這次的角色與我有點關係。 我和陳分奇已經認識多年,因為大家都寫blog而且都喜歡電影--他喜歡電影喜歡到自己從城大去了演藝學院,做了編劇,而我至今只是胡亂寫些自以為不錯的影評。多年來和分奇只有神交,未見過面,直到艾未未來港招待本港八十後的晚宴上才偶然相遇。後來一塊喝了幾次酒,就成了好朋友。恰巧今年港台的外判劇主題是「生活迫人」,分奇想到了我--這個「想」沒有甜蜜的成分。然後有了一部與我有點關係的單元劇《牛》,主角用的是我的名字,人物性格、背景和我很像,但故事不完全是我的。分奇沒給我看過劇本,說要給我驚喜。簡單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反叛少年對抗教育制度的故事。 「來港不足三年,與父母過著清貧刻苦的生活。質樸、率直,有濃烈的好奇心;有時卻又過於倔強,不懂掩飾自己敏銳的感受,常被人貼上莽撞的標籤。外表粗獷,膚色深,一望而知的野孩子。」 這是劇中「陳奉京」的角色設定。除了「外表粗獷」和「膚色深」之外,這個虛構的「陳奉京」基本上就是真實的「陳奉京」。 分奇兄的劇本一路過關斬將,終於在我和他去佔領中環的一天,他給我看一條短信--他的劇本入選了。現在劇本就在那裏,開拍在即,只缺一個「陳奉京」了,如果你有興趣扮演這個角色,或出演其他的角色,請先去他們招募演員的頁面了解情況,並按照要求把個人資料發給他們。如果你被選中,除了有薪酬外,將會有更大的「驚喜」在等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會有美女跟你演床戲。而我最希望有個帥哥來扮演「陳奉京」,這樣有助於豎立真實陳奉京的形象。 就算你不相信我身上有甚麼精彩的故事,你也可以試著相信我朋友陳分奇的才華。他會給一個不錯的劇本讓你去發揮演技的。 (插圖是我預科用過的歷史書,上面是某女同學偷偷在我書上寫的字) 下面這首歌《Life’s a Struggle》是我來港後有一段時期經常聽的歌,很有力量,《牛》要是能用上就好了。

4277%2525E6%25259C%2525AC%2525E6%25259B%2525B8 姐讀的不是書,是寂寞

姐讀的不是書,是寂寞

一位五歲兒童一年讀了4277 _ 書。 如果要在空格上填上一個量詞,你會填上甚麼?相信以一個普通人的理智,斷然不會在空格上填上「本」字。
《告白》

《告白》: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

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的《告白》--這句話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意思,一種是貶義的,是說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這麼變態的電影,另一種則是褒義。不賣關子,本人所持的態度絕對傾向於後一種,而且有人要是向我提出貶義的那種看法,我則一定要向他重新定義甚麼叫變態--在文藝領域,我們應該拒絕常態,歡迎變態。

封閉的大學

以前,我以為大學都是廣場,蘇格拉底老師就站在廣場中,沒有人需要通行證,所有熱愛智慧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走進廣場去聽,去交流,去追求他所熱愛的東西。到了黃昏,蔡依林老師依時出現,唱著「我就站在布拉格黃昏的廣場‥‥‥」蘇格拉底老師就走出來說:小妹妹,布拉格廣場不在希臘哦。

不合格的通識試題

陶傑做的通識試卷,三個閱卷老師中有兩個給了不合格的分數,這個結果我一點也不意外。好多年前,大陸的高考作文題也拿給作家寫,也多是不合格。 對於這份考評局出的通識模擬試卷,陶傑說部分試題是閱讀理解,與通識無關。一位受訪通識老師對此的看法卻是:當送分。 我就奇怪了,不是說考試是為了篩選人才嗎,那為甚麼會有「當送分」這樣的想法?而且這個說法只解釋了通識試卷為甚麼會有那麼簡單的試題,卻沒能解釋這些試題為甚麼是閱讀理解並且與通識無關。那麼為甚麼在通識試卷上會有閱讀理解出現呢?因為通識試題有兩類,一類是議論性的,一類是陳述性的,後一類題目難免讓人覺得是在做閱讀理解。如果說陳述性的題目沒有標準答案,這是沒有人會信的。 更奇怪的是,這位老師說答得相當精彩,但最後給的分數卻是4分,剛好及格而已。為甚麼會這樣呢?那位老師也有解釋,他說那份答卷沒有解釋相關概念,因為不能當閱卷員是知道的。我猛然想起了中學時一位中史老師說的話:答題時一定要當閱卷的是白癡。所以許多常識性的東西也要一字一句解釋,顯然陶傑沒有意識到閱卷員也樂於當自己是白癡。 陶傑的不合格,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甚麼兩年前的高考,我的通識成績只是E--這一直被我視為靈異事件。通識科下包含多個小分類,很多年來我們學校圓玄一中都是選香港研究和人際關係來教的。因為我比較關注時事,所以我在香港研究方面做得相對比較得心應手,而人際關係,從我的現實狀況就能看出,那會是多麼糟糕。但最後出來的成績卻是相反,香港研究U了,人際關係卻是C,結果導致我的專題研究也拉低至E,因為我的專題研究屬於香港研究範圍,根據通識科的評分方法,如果某一範疇的筆試不好,那麼同一範疇的專題研究也將相應調低評分。 許多人也許以為通識是訓練思維的一門科目。但是按照通識科的標準,陶傑居然是屬於思維能力不過關的,那麼誰能過關呢?陳一諤。沒錯,正是那個剛被趕下台的前港大學生會會長,他所謂的「理性思考」完全符合通識科的標準。許多人理解的理性思考就是持平而論,就是各打六十大板。但是那些面面俱到的人,其實都是沒有個人看法隨波逐流的人,而通識科培養的就是這一類人。 要說最高境界,陳一諤當然算不上。真正的高手是范徐麗泰,看看她最近發表的對六四的看法就知道了。 奉勸一句:熱愛生命,遠離通識。(334學制下沒辦法遠離了) 附送試題: [tags]通識,教育[/tags] Technorati : 教育, 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