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

沉默呵,沉默呵

魯迅的文章《紀念劉和珍君》有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那一段文字,當年在大陸讀書是要默寫出來的。 倪震同學把”沉默呵”的呵讀成”呵護”的呵音。呵字有多種讀音,在這裡不應該讀”呵護”的呵音,因爲這不合乎此句話的情感。在這句話裏,應該讀”啊”音。不信,你試著讀一下,是不是通順了很多,感情強烈了很多。 這當然不是大錯,倪震不會因此爆發或者滅亡。但做節目前還是要做夠功課才好。 [tag]漢語[/tag] Technorati : 漢語 Ice Rocket : 漢語

内外有別

總結了一下,我和雞雄同學兩次討論問題的分歧存在驚人的相似點。 在討論腐敗問題的時候,他認爲腐敗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制度,在壞制度下,沒有官員可以不腐敗,他們的腐敗是不得已的;我卻認爲腐敗最根本的問題是人的内在,制度再壞,官員也應有内在的力量去抵制腐敗,而非必需走腐敗這條路,正因爲人心不正所以制度更壞。我不認同他將腐敗問題全歸咎于制度,而讓腐敗官員有辯解的藉口,但我不反對從制度上扼制腐敗。 在討論誠信的時候,他認爲是不赴約的女子害了尾生,如果女子赴約尾生就不會死;而我認爲尾生之死根本在於他的愚昧,就算不是這個女子,也會有其他的因素促成他的死亡。一個見到洪水暴至還抱著樹等人的笨蛋,誰能救得了他? 兩次爭論的相似點在於我更重視人自身的力量,而雞雄更重視人之外的力量。 [tags]腐敗,誠信[/tags] Technorati : 腐敗, 誠信

時代的性格

1815-1848年是否為”梅特涅時代”?是歷史課上的一條辯論題目。 論其本質,又重新囘到那一個古老的命題上: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依靠辯證法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英雄和時勢之間的作用力是互相的,時勢在造英雄的時候,英雄也推動了時勢。到了這裡,問題又會變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一個時代能否以一個人來命名,那要看這個人的性格是否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性格。1815-1848年是一個剛經歷拿破侖戰爭的時代,歐洲渴望和平並將維持和平視爲第一目標。所以這個時代變得保守。梅特涅也是一個保守的人。他的保守是時代塑造的,而那個時代並不是因他一人而保守。梅特涅在那個時代固然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其影響力主要不是來自于他的能力,而是他背後所代表之奧國的實力–重要的是,奧國的實力也不是靠梅特涅建立起來的。 在那個時代同樣保守甚至更爲保守的一個歐洲國家是俄國。實際上俄國當時的實力應該比奧國更強,論聲望,梅特涅也應該不及尼古拉一世,因爲最終阻止了拿破侖的擴張並直接導致拿破侖戰爭結束的是俄國。拿破侖戰爭後的和會在奧國首都維也納舉行,並不代表什麽。而且正因爲俄國勢力強大,歐洲各國皆有所畏懼,故不可能讓它做和會的東道主以免助長其氣焰,再説俄國太冷,哪個傻瓜會跑那裏去開會。正如後來的國際聯盟總部設于日内瓦,並不代表瑞士國力最強一樣。 我屬於反方的一員,但並不參加辯論,只是要向正方提問。正方的觀點就是:那個時代梅特涅的影響力很大,所以就是梅特涅時代。正方爲了證明這個觀點,把許多當時各國共同推動的成就都推到梅特涅身上,甚至認定了沒有梅特涅就沒有當時的會議制度。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假如失去了俄、法、英甚至普魯士的支持,梅特涅會怎麽樣。而列強支持會議制度,不是因爲梅特涅的魅力、魄力或者其他什麽,而是符合他們各自的利益。 本著正方同學的邏輯,我問,當今美國乃世界第一霸主,布殊是其總統,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敢和他為敵,布殊的影響力夠大了吧,那我們所処的這個時代可否稱爲”布殊”時代?正方回答,可以。第二個問題不是我問的,不過是我主張同學問的,這個問題是,拉登四處搞恐怖主義,搞得人心惶惶,影響力也夠大了吧,那這個時代又是不是”拉登時代”?正方此次的回答卻是,不可以,因爲布殊有各國的支持,而拉登沒有。至此,正方同學已經自行推翻了前面的論點,將決定一個時代是誰的時代之因素,從影響力變爲支持度(事實上布殊的支持度也似乎不高)。一個人有沒有影響力,與有沒有支持或者支持的多少,根本不存在必然的關係,例如在學校裏訓育主任影響力很大,但通常不受學生支持。 但是後來,評判說這兩個問題都離題了。這令我方不僅不能得分,反遭扣分,導致了辯論的失敗。 想一想,”梅特涅時代”這個概念實在有點好笑。在一個主張均勢和互相制約的時代,卻強調一個人對時代的影響,未免太諷刺了。我始終堅持,是時代塑造了梅特涅的性格,而非梅特涅賦其性格予那個時代。英雄和時勢的關係,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 [tags]歷史,梅特涅,歐洲史[/tags] Technorati : 梅特涅, 梅特涅時代, 歐洲史, 歷史 Ice Rocket : 梅特涅時代, 歷史

學生迷網

(應學校以文會友寫作擂臺第一題) 以前學生不愛寫,大家都希望學生能夠多動筆。當學生開始寫甚至開始熱愛寫的時候,大家又開始擔心了:學生製造的垃圾會不會太多?會不會造成文字污染? 在網誌出現之前,寫,這項再簡單不過的活動,從未在學生之中如此流行。中國曾長期被形容為是一個不善書寫的國度,意思不是說中國人不會書寫,或者中國人的字寫得很難看,而是說中國人習慣沉默。中國歷史上沒完沒了的各種焚書坑儒、文字獄,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永遠閉上了嘴巴,像釘死了的棺材板一樣,撬也撬不開。在中國人的記憶裏,文字包含了太多的悲痛和血,沉重得讓人呼吸困難。網誌終于讓中國人找回了對文字的快感,已有比較可靠的調查顯示,它讓大量的中國人包括青年學生開始提起自己的筆,可謂貢獻很大。如果能够展望得更遠一點,或許你也會同意,網誌的出現將會帶來人類社會的一次革命。我們不如先回望歷史。春秋時代,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促成中國出現了輝煌的百家爭鳴。網誌同樣打破了從前少數人對文字的壟斷,也就有可能造就另一個”春秋時代”,最壞的情況也應該有不少的可成一家之言的人物會陸續冒出來。 有一句話説”真正的思想家、文學家在民間。”之所以有這句話,是因爲許多被國家養著的”家”已經思想枯竭、文字貧乏,他們幾乎沒有了成一家之言的勇氣。現在,網誌給那些民間的思想家、文學家提供了機會。也許這些人就在我們學生中間,就算不是現在,但至少會在將來。關鍵在於要寫,要思考,莫停止。 教育界反應遲鈍,幷未充分認識到網誌對于教育的正面義意。教育工作者不僅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引導青少年的網誌寫作,反而過份擔心網誌”入侵”青少年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其中包括所謂的文字污染。文字污染不是網誌寫作造成的問題,而是一直就存在。寫了,就有機會發現學生寫作的問題所在,然後加以引導改善;不寫,就可能永遠發現不了他們有什麽問題–而這幷不代表問題不存在。文字固然神聖,但若害怕被污染,那對於大衆就永遠只會是高不可攀的雲。 對於學生而言,如果你當自己是只會亂飛的臭蟲,那麽網就是你的陷阱;如果你視自己為懂得吐絲織網的蜘蛛,那麽網就是你的家,用現代詩人愛用的話説就是”你的港灣”。關鍵不在于迷不迷,而在於你拿它來幹什麽。一個人清楚自己在做什麽,那就不會是什麽大不了的問題。問題的出現甚至惡化,通常都是因爲人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麽。 在前面我說網誌會帶來革命,但一個學生或者一個人的寫作水平能否提高,決不能僅僅依靠寫網誌。網誌是書寫工具、表現形式,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了更多的書寫機會。但多寫只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其中一個方法,除此之外還要多看多思,因爲寫而不思則罔。顯然,閲讀優秀的網誌就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另一種方法。 學校以此為題,引導學生去思考網誌,是一個好的開始。 [tags]blog,寫作,教育[/tags] Technorati : blog, 寫作, 教育 Ice Rocket : blog, 寫作

中化代課老師

林結萍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可惜老天常用”疾病”這種武器來對付好人,我們不得不承認”疾病”是最強大的武器之一。最近林老師又病倒了。於是來了一位代課老師,姓黃,是一名來自恆商的退休老師。他和林老師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位男人。 第一天,他只是閒聊式講了中國文化的缺點。他認爲中國文化最大的三個缺點是:1,重男輕女,2,賤視科學,3,重農抑商。我並不認同。我最不能認同的是,他說中國窮足了五千年。 關於那三個缺點,黃老師都主要是從經濟方面來看,比如他說重男輕女使中國少了至少一半的生産力。他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女人並非完全被排除出生産,只是她們不是社會的支配力量而已。比如”男耕女織”的生産模式,女性就提供了紡織的生産力。就算女性完全主内,只理家務,那也可以理解為間接性的生産力,因爲在這種情況下,男性可以更專心在外面的勞動,從而獲得更高的生産力。在過去勞動工具等等未至發達的情況下,將女性的勞動力釋放到外面來,也未必能增加生産力。所以在過去,男外女内的方式應該是最理想的方式,而非主要是重男輕女的思想所導致的;而重男輕女讓中國生産力減少了一半的看法也似乎站不住腳。 另外,重男輕女和重農抑商,並非中國文化的專利,中國甚至不是問題最嚴重的一個國度。黃老師也承認這一點。從其廣泛性來看,我將此兩點理解為人類歷史的必然現象。重男輕女,是因爲過去男性的生産力比女性高;重農抑商,也是農耕文化難以逃避的。這兩個缺點是否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特別嚴重的破壞,以致要提高到三大缺點來看,我覺得值得商酌。 我認爲,金耀基談到的中國人的閉固性、權威性人格才是中國文化中更爲深刻的缺點。民族性的人格,也是最難改變的。基於以人爲本的思想,人格的缺點也應該最能代表文化的缺點。 我反駁黃老師的觀點,並非要證明這個老師不好。但是班上對他好評如潮,則令我有些意外。我只能這樣理解,那就是新鮮感。這是否可以證明閉固性人格正在從我們身上消失呢? 相關閲讀:《自大卻又故作謙虛的中國人》 [tag]中國文化[/tag] Technorati : 中國文化 Ice Rocket : 中國文化